隨著時代演進,廚房不僅是烹調食物的空間,而是連結居家生活的重心。這次專欄以「高齡社會×Design」為觀點,想要來談談「廚房」。日本居家環境模式,雖然並不一定能夠百分之百套用到台灣人的日常生活裡,但是我認為有一些非常具參考價值及啟發性的部分,對台灣人的新興居家型態有所幫助。
台灣,是美食之境的代名詞,只要是曾經踏足這片土地的日本人,都一定會有這番「美味」的印象。現代台灣人的飲食習慣大多以外食、外帶為主,廚房不再只是婆婆媽媽大展廚藝的場所,更多時候會用來加熱採買的熟食料理,或是用來以器皿盛裝外帶的佳餚。食衣住行育樂六大需求中,以「食」為首,而廚房又是與「食」相關的一切活動重要場所。因此廚房強烈地反映了當地的氣候、區域、文化、習慣等,並以最適合當地的形式存在著,各自發展出特色。
日本的廚房隨著時代演進而逐漸轉變:1930年代的廚房通常被稱為「台所(獨立式廚房)」。在沒有冰箱的時代,為了延長食材的保存時間,使其不輕易腐爛,廚房大多都設計在不直接日曬、比較陰暗的北側。
「台所」的轉變始於1950年代。當時的日本為了解決戰後住宅不足的問題,誕生了一種新興的國民住宅型態。為了適應只有六塊榻榻米的空間,採用了廚房結合餐廳的設計,稱之為「ダイニングキッチン(Dining Kitchen,簡稱DK)」。(如圖)值得一提的是,除了格局設計的改變之外,隨著時代變遷,日文中的廚房也從「台所」逐漸變成「キッチン(Kitchen,多指開放式廚房)」。
這種結合廚房與餐廳的開放式廚房(DK),讓主婦們不用再獨自一人關在廚房中做菜,而是可以與其他家庭成員在同一個空間裡下廚及用餐。進入1960年代以後,隨著生活水平提高,在開放式廚房(DK)的基礎之上,再結合客廳成為「リビングダイニングキッチン(Living Dining Kitchen,簡稱LDK)」。這種設計方式廣泛普及,成為家庭成員聚在一起休息、放鬆的場所,進而傳承到現在。
另一方面,台灣常見的住宅格局,打開大門、經過玄關即可見到寬廣的客廳,在其之後就是廚房。雖然每個家庭的廚房格局設計不盡相同,但整體而言,在連接空間的設計上都有一體成型的開放感,與日本普遍細分出玄關、走道及客廳的格局設計大不相同。
観察の樹的傢俱幾乎都是由我們親自運送到客戶手中,因此能夠體會到台灣住宅格局設計的美妙之處。即便是第一次拜訪的房子,也不會讓人感到拘謹,這種一眼就能看見廚房的開放式格局,使人浸浴在親近感和安心感之中,讓初次到訪的我們也能馬上融入其中。
To be continued…
翻譯|庄司佳代 編輯|李盈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