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在社會歷練的年資累計上升,周邊同期的同儕常常驚呼:新進的同事竟然是八年級的同學!昨天面試的新人竟然跟我女兒一樣年紀!
就如同現在地球暖化的溫度讓我們常常感嘆。一大早上班,車子從地下室開出來,顯示的室外溫度竟然是31餘度?這才清晨六點多呀!還要不要讓人有個「冷靜」上班呀!但是再怎麼樣的呼天喊地,氣溫一樣炎熱,年輕人一樣對著我們後浪推前浪,會不會死在沙灘上尤不得而知,總是多少為了這些新世代能多鋪點路,篳路藍縷是我們那個時代的無奈與成長,能給後人留一點墊腳石,還可以登高望遠。
我們也知道,沒有哪個人(包括我們這些老人)願意聽訓,想想以前聽前輩掛在嘴邊說的:想當年……那些「豐功偉績」,我們到底聽進去多少?有多少的年輕氣盛就有多少的不信邪,現在的我們也尋思著經驗傳承,很想提醒後輩路上有多少的絆腳石與陷阱,想告訴他們如何少走一些冤枉路。但是,我們開始發現這樣的效果也許沒有預期的好,甚至會有反效果,主動與被動之間,需求與要求的分際,會讓結果大相逕庭。
年輕人投入社會想變成眾人眼中的菁英,若以我家公主們來舉例看待,我是贊同的。小時候我「集中營式」的嚴格管理,讓她們難免有些陰影的回憶,如果重來一次,也許我還是會這樣做,因為當時的時空環境與背景,我只能選擇這種「輸不起」的作法。一廂情願的去打造我認為重要的基礎,讓品德、教養、習慣,都能在現在他們這個成年階段顯現,並受到讚賞與助益。代價?是有的,還好她們現在多少能理解,當初為什麼父母的觀念與做法要這樣。
職場上呢?30餘年的歷練,心境上已經是以「結善緣」的方式來對待同仁。這並非鄉愿,因為只要你願意,你可以得到我們多年職場經驗的結晶參考,前提是你的態度是對的,是虛心受教的,不然非親非故,數面之雅,我何來這麼多的時間精力來對待這些年輕的變數呢?年輕就是本錢,誰不做些傻事?誰不是跌跌撞撞的一路走來?但要讓身上少一些傷疤,要比同儕多一點出頭的機會,也許就是你少做一件傻事的機緣。
之前曾經在某經濟雜誌上看到一篇報導,講述熟齡商機。因為目前的經濟大權似乎還掌握在這些白髮蒼蒼的中老年人身上。理解這些人的想法,吸收這些人的經驗,這樣的養分會更新你們的三觀,原來,所謂的學問也許就是「溫故知新」,該思考的問題是要如何走的更穩、更源遠流長。
編輯|李盈瑩